數位教材資料庫
數位教材資料庫
:::
【專題文章】輪網耕耘者-國手呂嘉儀老師
公告時間:2020-02-11

【專題文章】輪網耕耘者-國手呂嘉儀老師

輪網耕耘者-國手呂嘉儀老師

    若提及台灣的輪網好手,首先一定會想到輪網球后-呂嘉儀老師,呂嘉儀老師多次為國披上戰袍,在各類國際大賽上都時常能看到她的身影,並且她曾在釜山亞帕運中奪得輪網女子單打的金牌,這也是台灣史上第一面亞帕運輪網金牌。

文 | 蘇怡雯
照 | 台北輪椅網球推廣協會

不畏艱難,為國爭光。

    呂嘉儀老師回溯起自己第一次接觸輪網是在27歲的時候,當初只是抱持著好玩和交友的心來打球,後來因緣際會下得到機會出國參加世界輪椅暨截肢者運動會,並且旗開得勝首次比賽就拿了冠軍。老師謙虛地將此次摘金歸功於早期國際輪椅網球的賽制較為鬆散,以及女子輪網領域競爭較不激烈 ,但此次奪冠也賦予她不少成就感,使她日後積極參與各種國際賽事。

    談及出國比賽的經驗甘苦談,她回想當初為了爭取代表台灣參加帕奧的機會,她曾在半年內飛遍各國參與賽事累積積分,相較於其他國家開放累積積分的時間較長,選手能較有餘韻的安排自己的賽事進程,我國僅開放半年時間給選手累積積分造成選手身心靈不小的壓力。呂嘉儀老師提及當年為了在短時間內累積積分,常常需要比完上一場賽事就趕緊搭飛機趕下一場,須在短期內克服各國間的時差和溫差,路途奔波對選手的身體狀態也造成不少負擔。

    而在選手們賽場上亮麗表現的背後,他們也有著不為人知的艱辛面。由於多數選手在外有正職工作,但因為出國比賽時常向公司請假,他們必須面對不少來自雇主的壓力,更有選手因此遭到公司解雇。此外,除了帕奧和亞帕運政府有給予選手補助外,其他的國際賽事都是選手自掏腰包支付食宿、機票、教練費、運動治療等費用,零零總總加起來也是一筆不小的數額。加上目前我國身障運動缺少民間企業的長期贊助,即便有贊助通常也只是球衣、球拍等實物贊助,對選手的幫助有限。呂嘉儀老師感慨,國外的一流身障選手多半有企業主贊助,國外企業主認為這些選手是值得他們長期投資和培育的一個項目,因此選手得到的贊助數額能夠使其專注在訓練上,較無經濟上的後顧之憂;但國內多數企業主則認為贊助身障體育項目是一項公益行為,因此難以對於選手有長期贊助,常常只是贊助一個賽季之後就沒有後續合作。

    呂嘉儀老師向我們表示,與她同期學習輪網的同學很多目前已經不在網壇,她很感謝家人對她在輪網領域發展的支持,以及自己有持續堅持在這個領域中努力才有今日的被大家看見的成果。

 

重返校園,投身杏壇。

    在征戰國際大小賽事過後,呂嘉儀老師選擇重返校園就讀台北體育學院球類運動學系,爾後她又繼續攻讀北體運動教育研究所並同時修習特殊教育學程。而使她在出社會多年以後重返校園的初心只是因為她想推廣輪椅網球運動,改善國人的運動風氣,但後來接觸到體育教育課程發現內容有助於自己的輪網教學改良。呂老師提及自己早年學習輪椅網球都是利用土法煉鋼的方法,後來修習教育學程之後才發現很多訓練方式都是錯誤的。

  「我一直相信,用教育能改變觀念。」

   在知識層面的探求,呂老師從不懈怠。當時就立志要投身輪網體育教育界的呂嘉儀老師,在求學期間是師長眼中最認真的那位同學,永遠都坐教室第一排聽課,並且最後以全系第一名的優異成績畢業。

 

輪網耕耘,不畏艱難。

    近年來轉從事輪網教練的呂嘉儀老師像我們坦言,雖然自己教導過眾多學生,但真正長期養成輪網運動的人仍屬少數。以教導學齡孩童為例,許多身障孩童的家長過於保護孩子,認為輪椅網球過於危險不願讓孩子參加又或者家長不方便接送、升學壓力等緣故使得學童無法長期參與,雖然她也盡力跟家長溝通闡明運動能使學生的身心更健康、快樂,但要能真正改變家長的思維依賴她一人的力量還是很困難,故她認為適應體育的推廣仍要從教育體制中做改革。而老師主要的學生來源是社會人士,但社會人士由於都有工作,下班後由於工作疲累也很難有長期進行輪網運動毅力,這也是她所遇到的困境。

    老師對於輪網教育的無私奉獻,從她義務免費教導輪網選手以及北中南巡迴推廣適應體育便可看出她對教育的熱忱。呂嘉儀老師目前也在協助脊椎損傷的病人的傷後社會復歸,這裡面很多學員都是年輕人,可能因為一場不幸的事故造成他們下半輩子需要坐輪椅,她常常會鼓勵他們說「如果你以前站著的時候可以打球,那現在在輪椅上一樣可以打球。」呂嘉儀老師透過自己的正能量和輪椅網球協助脊椎損傷的朋友生活重建,重拾生活的美好和意義,也是她的成就感來源。

 

社會教育,全民共行。

    除了適應體育的推廣,呂嘉儀老師也注重一般大眾的社會教育。她常常在演講時向聽眾宣導,其實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有短暫失能的經驗,例如:打石膏、拄拐杖、老人家爬樓梯困難等都是屬於短暫失能。很多人或許會認為建設一些無障礙空間是為了身障者而建設,但其實像是無障礙坡道、電梯、低底盤公車等設計不僅是身障者使用,老人不方便走樓梯、父母推娃娃車也都會用到。她認為應從人性的角度去做公共建設的設計,多一點通用設計,這不只是專屬於身障朋友,更是為了每一位社會大眾的需求。

    「我們沒有不同,只是需要機會。」這是呂嘉儀老師想對社會大眾說的話,也呼籲社會改變對身障者的既有看法,多給他們一些嘗試的機會。

 

持續耕耘,未來展望。

    採訪的尾聲,呂嘉儀老師向我們表示未來她有攻讀特教研究所博士班的意願,希望透過持續吸收新知來充實自我和改良教學,除了繼續輪椅網球的推廣和社會教育以外,她也希望可以爭取各項適應體育的教練專業能證照化,同時促進站立者教練和身障運動者教練能夠針對適應體育合作授課,為身障朋友提供更好的授課品質。

    最後,老師也鼓勵所有的身障朋友參與體育活動,她說「做就對了,不做就是沒有機會。」

:::